佛教文化
Product display
佛像銅雕廠工程案例
Cases
聯(lián)系我們
Contact Us
明代觀音造像特征
2025-07-15
北魏時期的阿彌陀佛造像特點
2025-07-12
普賢王如來佛父母是指誰?
2025-07-10
五代觀音造像特征
2025-07-09
隋唐初期的觀音造像特征
2025-06-12
宋代觀音造像的特點
2025-06-09
元代的觀音造像特征
2025-06-08
北宋時期自在觀音造像的特征
2025-06-07
唐代阿彌陀佛造像的特點
2025-06-05
阿彌陀佛不同時期的風(fēng)格
2025-06-04
發(fā)布時間:2019-08-23 15:06
《大唐西域記》中說:釋迦牟尼在拘尸那揭羅國收了最后一個弟子善賢之后,便“入寂滅樂,于雙樹間北首而臥”。人參悲戚,感嘆大覺世尊將寂滅,眾生福盡。釋迦牟尼便“右脅臥獅子床”安慰大家。這情景便是后來的臥佛形象。
涅槃原是印度語,全稱涅槃那,也被譯做泥洹或抳縛南。它的意義,是包括了滅、寂、寂滅、寂靜、滅度,而玄奘譯為圓寂。在印度的原語應(yīng)用上,是指火的息滅或風(fēng)的吹散,如燈火息滅了稱為‘燈焰涅槃’。但印度其他宗教很早就采用此詞做為最高的理想境界,如《大毗婆沙論》列舉異教五種現(xiàn)法涅槃?wù)?,即以現(xiàn)世五欲的快樂與得四禪定為涅槃;此外也見于婆羅門教以修持達到梵我合一或死后生到梵天,稱為‘梵涅槃’;可知‘涅槃’不是佛教專有的名詞。唯‘涅槃’這名詞一出現(xiàn)在佛教經(jīng)典上來,便給它以新的內(nèi)容,到現(xiàn)在差不多變成佛教特有而莊嚴的名詞了。
涅磐像是根據(jù)釋迦牟尼涅磐時的情景塑造的,所以也叫臥佛像,表示釋迦牟尼脫離人世的狀態(tài)。為臥佛的形式,只限于釋迦牟尼使用。按照佛經(jīng)說法,釋迦牟尼80歲時,在娑羅樹下涅磐。造像特點是右側(cè)臥,雙目微閉,神態(tài)安祥自然,面帶微笑。右手臂彎曲,胳膊肘支地,手掌托起右臉,左手自然地放在身體上,雙腳伸直并攏。
如四川省安岳八廟的摩崖大涅槃佛,雕刻于唐開元年間。其像身長31米,雕刻在花崗巖上。敦煌莫高窟的涅槃佛身長15.8米,眼睛半張半閉,寧靜安祥,既略呈笑意,又帶有沉思的表情,曲肘枕側(cè)身而臥,形體比例適度,毫無痛苦、悲切之感。
貼金銅雕臥佛像